阳信:惊现战国编钟编镈石磬国宝级珍贵文物
阳信:惊现战国编钟编镈石磬国宝级珍贵文物
阳信:惊现战国编钟编镈石磬国宝级珍贵文物近日,在(zài)阳信县博物馆内,西北村战国墓出土文物展厅正式(zhèngshì)对外开放,展厅惊现战国编钟、编镈、石磬等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
展厅集中展示了在阳信县西北村战国早期遗址中发掘出(fājuéchū)的(de)珍贵文物,这些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遗物,包括陶器、铜器和石器三大类(sāndàlèi),其中最为引人注目(yǐnrénzhùmù)的是一系列精美的编钟、编镈和石磬。 阳信县博物馆副馆长刘光博说:“新开幕的阳信县西北村战国墓(mù)专题展厅,展出了从战国墓中发掘出来的青铜器与(yǔ)石器。特别是出土的13件石磬,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展览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zhànguóshíqī)音乐文化的窗口(chuāngkǒu),其展示的乐器规模之大、种类之丰富(fēngfù),在(zài)整个黄河三角洲及山东地区均属罕见,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光博告诉记者,西北村战国墓位于滨州市阳信县信城街道西北村北(cūnběi)100米处。此地因附近村民挖土,成为(chéngwéi)深1.5米左右的低洼地。洼地中央原有高达10余米的封土堆,俗称杨家台子,现已被夷平。1988年10月在原封土堆东侧20米处发现并清理一战国时期器物(qìwù)陪葬坑(péizàngkēng),坑内因出土青铜礼乐器编钟、编镈和石磬而弥足珍贵(mízúzhēnguì)。特别是西北村战国墓发现在黄河三角洲黄泛地区,其对研究(yánjiū)当时的历史、环境(huánjìng)和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8年10月,阳信县(yángxìnxiàn)在当时的(de)城关镇(今信城街道)西北村出土发现了一批十分重要的文物。当时,西北村村民马端华(mǎduānhuá)等四人在西北村西的低洼地取土,发现了这批文物。马端华等人当即上报文物部门,当时的惠民地区(滨州市前身)文物普查队和阳信县文化馆(wénhuàguǎn)也立即派(pài)人来到现场进行抢救清理。
经现查调查,这批出土文物的(de)发现地点位于该村村西约300米处,地势低洼,低于周围地面约1.5 米。据村民(cūnmín)反映,因为附近村民常年在此(cǐ)挖土导致其成为低于周边的洼地。在洼地中部略偏东原有一土台子,俗称“杨家台(yángjiātái)(yángjiātái)子”,高约十余米,但现已不存。文物出自原“杨家台子”东部约 20米处的一处土坑内,土坑平面呈方形,圆角,边长约为2米,残深 0.9米。坑壁(kēngbì)垂直,坑底平整,坑壁及坑底的土为原生地层,质地较为坚硬。土坑内西侧(xīcè)放置(fàngzhì)青铜容器,而陶器则大多放置于土坑东侧,车马器在坑的东南角,石磬、编钟等礼(lǐ)乐器则位于土坑的中间位置。但因群众发现文物后有所扰动,故其详细次序无法详察(xiángchá)。
为了更好(gènghǎo)的保护遗址(yízh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山东省(shāndōngshěng)水下考古(kǎogǔ)(kǎogǔ)研究中心对阳信县西北村战国墓遗址进行考古勘探。2020年(nián)4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编制了本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并获得省文旅厅批复。2022年3月10日至4月30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阳信县西北村战国墓遗址保护范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西北村(cūn)战国墓出土遗物有陶器(táoqì)、铜器、石器(shíqì)三大类,其中陶器 14件(jiàn),器类有鼎3件、高柄豆4件、彩绘盖豆2件、壶3件、盆2件等。铜器有鼎 58件,编钟9枚,镈 5枚等。石器有石磬一套13枚。
出土文物最重要的为编(biān)钟、编镈和石磬。编钟是我国古代(gǔdài)用青铜铸成的,按照一定顺序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种(yīzhǒng)打击乐器。该乐器一般分成一组或几组悬挂,用木槌或棒分别敲打铜钟,每个钟体因体积不同(bùtóng)而产生(chǎnshēng)的振动频率(pínlǜ)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音高,演奏出不同的乐曲。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演奏,是一种重要的礼器。西北村战国墓出土的编钟全套共9枚,这9枚编钟的造型基本一致,大小排列,井然有序。
出土石磬一套共13枚,为国家一级文物。磬是用石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编磬(biānqìng)就是把(bǎ)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shèngdà)祭典。西北村战国墓出土的石磬一套共13枚,全部由质地(zhìdì)相同的青色石灰岩磨制而成(érchéng),形制规整,上缘作倨钩形,底部(dǐbù)微内(wēinèi)凹。编磬大小相次,有一件出土时破损,经修补后完整,其余12件完整无缺。这套石磬保存好,数量多,体型大,2023年春节曾作为重磅展品在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zhǔbàn)的“和合中国特展” 中进行展出。
但由于遗址属平原地貌,地势相对平坦,且周边村民常年取土,遂逐渐使此地成为低于四周(sìzhōu)的洼地,不利于遗址的保护。专家呼吁,对西北村战国墓(mù)周边及附近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摸清和明确战国墓墓葬(mùzàng)的遗存及周边范围(fànwéi)、格局,以及墓主人(zhǔrén)身份,制定整体的保护规划,已刻不容缓。
(大众新闻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翟成(díchéng)新 刘光博)
近日,在(zài)阳信县博物馆内,西北村战国墓出土文物展厅正式(zhèngshì)对外开放,展厅惊现战国编钟、编镈、石磬等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
展厅集中展示了在阳信县西北村战国早期遗址中发掘出(fājuéchū)的(de)珍贵文物,这些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遗物,包括陶器、铜器和石器三大类(sāndàlèi),其中最为引人注目(yǐnrénzhùmù)的是一系列精美的编钟、编镈和石磬。 阳信县博物馆副馆长刘光博说:“新开幕的阳信县西北村战国墓(mù)专题展厅,展出了从战国墓中发掘出来的青铜器与(yǔ)石器。特别是出土的13件石磬,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展览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zhànguóshíqī)音乐文化的窗口(chuāngkǒu),其展示的乐器规模之大、种类之丰富(fēngfù),在(zài)整个黄河三角洲及山东地区均属罕见,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光博告诉记者,西北村战国墓位于滨州市阳信县信城街道西北村北(cūnběi)100米处。此地因附近村民挖土,成为(chéngwéi)深1.5米左右的低洼地。洼地中央原有高达10余米的封土堆,俗称杨家台子,现已被夷平。1988年10月在原封土堆东侧20米处发现并清理一战国时期器物(qìwù)陪葬坑(péizàngkēng),坑内因出土青铜礼乐器编钟、编镈和石磬而弥足珍贵(mízúzhēnguì)。特别是西北村战国墓发现在黄河三角洲黄泛地区,其对研究(yánjiū)当时的历史、环境(huánjìng)和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8年10月,阳信县(yángxìnxiàn)在当时的(de)城关镇(今信城街道)西北村出土发现了一批十分重要的文物。当时,西北村村民马端华(mǎduānhuá)等四人在西北村西的低洼地取土,发现了这批文物。马端华等人当即上报文物部门,当时的惠民地区(滨州市前身)文物普查队和阳信县文化馆(wénhuàguǎn)也立即派(pài)人来到现场进行抢救清理。
经现查调查,这批出土文物的(de)发现地点位于该村村西约300米处,地势低洼,低于周围地面约1.5 米。据村民(cūnmín)反映,因为附近村民常年在此(cǐ)挖土导致其成为低于周边的洼地。在洼地中部略偏东原有一土台子,俗称“杨家台(yángjiātái)(yángjiātái)子”,高约十余米,但现已不存。文物出自原“杨家台子”东部约 20米处的一处土坑内,土坑平面呈方形,圆角,边长约为2米,残深 0.9米。坑壁(kēngbì)垂直,坑底平整,坑壁及坑底的土为原生地层,质地较为坚硬。土坑内西侧(xīcè)放置(fàngzhì)青铜容器,而陶器则大多放置于土坑东侧,车马器在坑的东南角,石磬、编钟等礼(lǐ)乐器则位于土坑的中间位置。但因群众发现文物后有所扰动,故其详细次序无法详察(xiángchá)。
为了更好(gènghǎo)的保护遗址(yízh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山东省(shāndōngshěng)水下考古(kǎogǔ)(kǎogǔ)研究中心对阳信县西北村战国墓遗址进行考古勘探。2020年(nián)4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编制了本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并获得省文旅厅批复。2022年3月10日至4月30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阳信县西北村战国墓遗址保护范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西北村(cūn)战国墓出土遗物有陶器(táoqì)、铜器、石器(shíqì)三大类,其中陶器 14件(jiàn),器类有鼎3件、高柄豆4件、彩绘盖豆2件、壶3件、盆2件等。铜器有鼎 58件,编钟9枚,镈 5枚等。石器有石磬一套13枚。
出土文物最重要的为编(biān)钟、编镈和石磬。编钟是我国古代(gǔdài)用青铜铸成的,按照一定顺序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种(yīzhǒng)打击乐器。该乐器一般分成一组或几组悬挂,用木槌或棒分别敲打铜钟,每个钟体因体积不同(bùtóng)而产生(chǎnshēng)的振动频率(pínlǜ)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音高,演奏出不同的乐曲。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演奏,是一种重要的礼器。西北村战国墓出土的编钟全套共9枚,这9枚编钟的造型基本一致,大小排列,井然有序。
出土石磬一套共13枚,为国家一级文物。磬是用石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编磬(biānqìng)就是把(bǎ)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shèngdà)祭典。西北村战国墓出土的石磬一套共13枚,全部由质地(zhìdì)相同的青色石灰岩磨制而成(érchéng),形制规整,上缘作倨钩形,底部(dǐbù)微内(wēinèi)凹。编磬大小相次,有一件出土时破损,经修补后完整,其余12件完整无缺。这套石磬保存好,数量多,体型大,2023年春节曾作为重磅展品在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zhǔbàn)的“和合中国特展” 中进行展出。
但由于遗址属平原地貌,地势相对平坦,且周边村民常年取土,遂逐渐使此地成为低于四周(sìzhōu)的洼地,不利于遗址的保护。专家呼吁,对西北村战国墓(mù)周边及附近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摸清和明确战国墓墓葬(mùzàng)的遗存及周边范围(fànwéi)、格局,以及墓主人(zhǔrén)身份,制定整体的保护规划,已刻不容缓。
(大众新闻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翟成(díchéng)新 刘光博)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